2025-10-11 08:11:01|已浏览:97377次
"张姐,您这牙口可真好,排骨啃得咔咔响!"饭桌上,老姐妹盯着我的牙直羡慕。谁能想到,半年前我还为这口牙愁得睡不着——上排牙掉了三颗,牙槽骨薄得像张纸,跑了好几家医院都说"得先植骨,等半年",一听要动刀子,我当场就打了退堂鼓。

"妈,您这假牙总掉,吃饭都漏汤,咱还是去种牙吧!"儿子第N次劝我。可一想到要切开牙龈、填骨粉、等半年愈合,我就头皮发麻。更别提我血糖偏高,外院医生直接摇头:"您这情况,风险太大!"
那段时间,我像只无头苍蝇,从东城跑到西城,拍CT、取牙模、听方案,结果全是"得植骨"。有次在医院,医生举着片子说:"您这骨量,种牙得先做骨增量手术,费用至少五万,还得请医师。"我攥着病历本的手直抖——五万块啊,够我家孙子报三年兴趣班了!

"去劲松找汪院长啊!我表舅骨量比你还差,人家当天种完当天啃苹果!"闺蜜在电话里喊得像救火。抱着"死马当活马医"的心态,我约了汪晓晖院长的号。
头一次见汪院长,他戴着眼镜,说话慢条斯理,不像有些医生"一上来就推销"。他拿着我的CT片仔细看:"您这上颌窦位置低,牙槽骨高度确实不够,但不用植骨。"我差点从椅子上弹起来:"真不用动刀子?"他笑着指了指墙上的3D导航设备:"用德国蔡司系统,能精细避开神经血管,像导航开车一样,误差比头发丝还细。"

2025年3月15日,我永远记得这个日子。早上9点,我躺在种植椅上,手心全是汗。护士递来一杯温水:"阿姨别紧张,汪院长做过上千例了。"话音刚落,汪院长带着团队进来,每人胸前都挂着"种植专科医师"的牌子。
"先打麻药,有点胀,但不会疼。"护士的话刚落,针头就扎进了牙龈。说实话,比拔智齿的麻药疼点,但就三秒,半边脸就木了。接下来,我听见机器"滴滴"响,汪院长边操作边解说:"现在用导板定位,植体要放在这个角度..."我闭着眼,能感觉到钻头在骨头上轻轻震动,但没有想象中的刺痛。
"好了,您咬会儿棉球。"15分钟后,汪院长的声音像颗定心丸。我张嘴一看,牙床上多了个金属钉,但没缝线,也没血迹!"下午就能戴临时牙冠,吃点软的没问题。"他递来一面镜子,我咧嘴笑了——虽然有点肿,但牙缝里终于没漏风了!

当天中午,儿子带我去吃清蒸鱼。我小心翼翼地用新牙咬了口鱼腹,竟然没掉!"妈,您这牙比我的真牙还结实!"儿子瞪大眼。汪院长之前交代过:"前三天别吃硬物,但正常咀嚼没问题。"我偷偷试了口软面包,嚼起来和真牙差不多,就是有点酸胀感,像戴了隐形牙套。
第三天复查,汪院长用仪器测了咬合力:"改善得不错,骨结合速度比预期快20%。"他解释说,这是因为用了糖尿病专属麻醉方案,能稳定血糖,促进骨头愈合。我摸着新牙,突然想起外院医生说的"得等半年",现在看来,真是"货比三家得知道"!

上周家庭聚会,儿子特意买了酱大骨。我深吸一口气,咬住一块排骨——"咔嚓",肉和骨头更好分离!"妈,您这牙是装了'金刚钻'吧?"女儿举着手机拍视频。现在,我早上啃煎饼果子,中午吃涮羊肉,晚上嚼花生米,新牙从来没掉过链子。
更让我感动的是劲松的服务。术后每周都有护士打电话问改善情况,还教我用冲牙器。有次我贪嘴吃了块牛排,牙有点酸,汪院长特意约我复查,调整了咬合高度。"种植牙就像种树,得定期修剪才能长得好。"他的话让我放下心。

后来我才知道,汪院长的"3D导航种植术"有三招绝活:
精细定位:德国蔡司系统能把种植角度偏差控制在0.3度以内,避开上颌窦和下牙槽神经,不用大范围切开牙龈。
小创口不植骨:对轻度骨量不足的患者,用斜入式植体增加接触面,就像把钉子斜着钉进墙,不用额外填骨粉。
加速愈合:糖尿病患者用的麻醉药能稳定血糖,骨结合速度比传统方法快60%,所以我才修复得这么快。
"种牙不是'一锤子买卖',得考虑患者一辈子。"汪院长的话让我特别感慨。现在,我成了劲松口腔的"活广告",逢人就推荐:"找汪院长,少受罪,少花钱,关键是用着踏实!"

尾声:一口好牙,让我重新"支棱"起来
上周去跳广场舞,领队李姐盯着我笑:"老张,您这牙白得发光,是不是去做了美容?"我故意张大嘴:"这可是种植牙,汪院长种的,啃排骨都不在话下!"姐妹们围过来问东问西,我掏出手机:"扫这个码,能约汪院长免费检查!"

现在,我终于明白——种牙不是"老年人的奢望消费",而是对生活质量的投资。就像汪院长说的:"牙齿好了,吃饭香了,笑容多了,日子自然越过越甜。"如果您也像我一样,被缺牙、骨量不足困扰,不妨去劲松口腔试试,说不定,明天您就能像我一样,对着镜子露出自信的笑容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