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10-22 08:15:01|已浏览:784次
"拔了吧,省得折腾。"两年前那颗蛀到牙神经的后槽牙疼得我直撞墙时,我梗着脖子对牙医甩下这句话。当时医生举着X光片苦口婆心:"根管治疗能保住真牙,拔了要种牙得花三倍钱……"我偏不信邪,现在看着镜子里塌了半边的脸,嚼着豆腐都硌得牙床生疼,才明白什么叫"不听老人言,吃亏在眼前"。
那颗后槽牙蛀得有多狠?半夜能被疼醒,含着冰水能缓解三分钟,药效过了立马像有人拿电钻钻太阳穴。牙医说要做三次根管治疗,每次间隔一周,我当场就炸了:"你们牙医是不是都靠这手赚钱?我直接拔了装假牙,一了百了!"
现在回想,当时真是被疼昏了头。医生拿着器械在我嘴里捣鼓时,我盯着房顶数灯管,能感觉到他拿小针在牙根里转圈圈,酸胀感顺着腮帮子往上窜。第三次复诊时他指着X光片说:"根充到位了,建议做个牙冠保护。"我摸着肿成包子的脸直摆手:"等它自己长结实再说。"
拔完牙那周确实爽——不用再张大嘴当"人体实验品",也不用天天刷完牙举着镜子找残留药渣。可三个月后,麻烦接踵而至。
先是吃饭开始"漏风"。原本那颗牙咬合时能卡住米粒,现在一嚼就往牙缝里钻,吃顿红烧肉得用牙签剔半小时。更要命的是对颌牙开始"长个",原本严丝合缝的咬合面,现在上牙能碰到下牙龈,吃苹果都能咬出印子。
"你这是典型的邻牙移位。"半年后复诊时,新牙医拿着模型敲桌子,"真牙拔了,旁边的牙会往空缺处倒,对颌牙会伸长,时间久了整个牙列都得乱套。"我摸着开始松动的邻牙,突然想起前牙医说"能保尽量保"时欲言又止的表情。
决定种牙那天,我在诊所坐了俩小时。先是拍CT,发现因为长期缺牙,牙槽骨已经吸收了三分之一。"得先植骨粉。"医生画着示意图说,"就像往土里掺肥料,等骨头长好了才能种钉子。"
植骨手术那叫一个酸爽。医生在我牙龈上划开道口子,塞进去一包白色粉末(后来才知道是牛骨粉),缝了三针。术后肿得像含了颗核桃,说话都漏风,只能喝粥。更崩溃的是,三个月后复查发现骨粉吸收了三分之一,又得补一次。
等终于能种牙根时,我已经在诊所花了小两万。躺在手术椅上,听着电钻在骨头里"滋滋"响,突然想起根管治疗时医生说的:"现在舍不得花两千做牙冠,以后得花两万种牙。"当时觉得是吓唬人,现在才懂这是血泪教训。
现在嘴里这颗种植牙,外观看着跟真牙没两样,但用起来完全是两码事。
首先是感觉。真牙有神经,咬到硬东西会疼,这是身体在提醒你"别造"。假牙没感觉,有次吃排骨没注意,直接把牙冠硌裂了,又花一千五换了新的。
其次是清洁。真牙和牙龈之间有天然缝隙,牙线一拉就干净。假牙和牙龈之间有个小平台,每次吃完饭都得用冲牙器冲半天,不然食物残渣能攒出酸味。
更要命的是咬合力。真牙能承受五十公斤压力,我这颗种植牙医生明确说:"别啃螃蟹别咬骨头,万一牙冠崩了或者种植体松动,又得重新来。"现在吃个坚果都得用后槽牙慢慢磨,完全没了以前"囫囵吞枣"的畅快。
前阵子陪朋友看牙,又见到当年给我治疗的医生。他翻着我的旧病历直摇头:"要是当时做了牙冠,现在哪用遭这份罪?"
我这才认真了解根管治疗后的"保养秘籍":
牙冠不是可选是必需:根管治疗后牙齿失去营养供应,会变得脆弱。80%的根管治疗牙五年内会劈裂,就是因为没做牙冠保护。
定期复查比刷牙还重要:每半年要拍小牙片,看根充材料有没有吸收,牙根周围有没有炎症。我当年要是坚持复查,也不至于拖到邻牙移位。
别把假牙当真牙造:种植牙周围没有牙周膜缓冲,用力过猛容易导致种植体周围炎,严峻的得把种植体取出来重新种。
现在每次看到年轻人因为怕麻烦拒绝根管治疗,我都想冲上去按住他们:"听医生的话!保真牙比种假牙划算十倍!"
疼得受不了时,先做应急处理:我当时要是先做开髓引流缓和疼痛,再慢慢考虑治疗方案,也不至于被疼昏头做出错误决定。
别被"种牙更好"的谣言骗了:种牙是缺牙后的补救措施,不是比根管治疗更高端的选择。能保真牙时,千万别主动放弃。
能报的部分别省:根管治疗部分项目能走,种植牙基本全自费。我当时要是知道这点,也不会觉得"反正都要花钱,不如一步到位"。
找个靠谱牙医比找对象还重要:现在我的牙医会定期发消息提醒复查,种牙前还专门做了三维建模设计咬合。好的医生不仅技术扎
实,更会帮你规避未来风险。
上周家庭聚会,表弟捂着腮帮子说牙疼,我当场掏出手机翻出当年的X光片:"明天我陪你去看牙医,要是医生说能做根管,咱绝不拔牙!"
现在嘴里这颗种植牙,就像个昂贵的"教训纪念品",时刻提醒我:身体发肤受之父母,连牙齿都是原装的好。那些年被我们嫌弃的"麻烦治疗",其实是医生在帮我们守住然后的健康防线。
然后说句大实话:看牙别怕花钱,更别怕麻烦。你现在偷的懒,未来都会变成牙医手里的账单,和镜子前欲哭无泪的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