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10-09 14:39:18 人气:612
“拔智齿嘛,小菜一碟!”多少人抱着这样的心态走进牙科诊所,结果被现实狠狠打脸。我曾也是其中一员,直到干槽症找上门,才明白拔智齿后那个看似无害的小动作,简直是个“隐形炸弹”。今天,咱就唠唠这段血泪史,顺便给各位提个醒。
我的智齿,那真是个“戏精”。平时不疼不痒,一到关键时刻就掉链子——比如吃火锅时突然咬到肉,疼得我直抽抽;或者熬夜赶方案,第二天脸肿得像馒头。朋友说:“拔了吧,省得折腾。”我一想,也是,长痛不如短痛,于是约了医生。
拔牙那天,医生手法挺利索,十分钟搞定。临走前,他特意交代:“24小时内别漱口,别舔伤口,别用吸管。”我点头如捣蒜,心里却嘀咕:“至于吗?这么娇贵?”
拔完牙第二天,我照镜子发现伤口有点血凝块,但没当回事。晚上刷牙时,想着“医生说的别漱口,那我轻轻涮涮总行吧?”于是,我含了口水,在嘴里咕嘟了两下——就这一下,完了!
第三天,伤口开始疼,不是普通的疼,是那种“钻心”的疼,连带着耳朵和太阳穴都跟着抽抽。更可怕的是,嘴里还有股腐臭味,像烂苹果似的。我慌了,赶紧查资料,结果“干槽症”三个字跳出来,吓得我手抖。
干槽症是啥?简单说,就是拔牙后血凝块脱落,导致骨头暴露,细菌趁机作乱,引发剧烈疼痛和感染。医生说,我这情况,八成是漱口惹的祸——血凝块被冲掉了,伤口暴露,细菌一拥而上。
接下来的日子,简直像噩梦。疼得睡不着,吃不下,连说话都费劲。医生给我清理了伤口,上了药,还开了止痛药,但结果有限。那几天,我像个“药罐子”,整天捂着腮帮子,见人就叹气:“早知道听医生的,不作死了!”
更糟的是,干槽症改善慢,我整整折腾了两周才好转。那段时间,我深刻体会到“不听老人言,吃亏在眼前”的道理——医生的话,真不是随便说说的!
经历了这次“劫难”,我总结了几条血泪教训,给各位拔智齿的朋友提个醒:
1. 别用吸管,别吐口水!
吸管一吸,口腔内压力变化,血凝块容易掉;吐口水也一样,用力一吐,血凝块可能跟着飞出去。正确做法是:咽下去!虽然有点恶心,但为了伤口好,忍忍吧!
2. 别手欠,别舔伤口!
舌头是个“好奇宝宝”,总想探探伤口。但这一舔,可能把血凝块舔掉,或者带入细菌。记住:手别碰,舌别舔,让伤口安安静静愈合。
3. 别急着刷牙,别用力漱口!
拔牙后24小时内,别刷牙,别用力漱口。可以用淡盐水轻轻含一口,然后慢慢吐掉。24小时后,刷牙也要轻,避开伤口。
4. 别吃硬的,别喝烫的!
硬的食物可能硌到伤口,烫的食物会加速血循环,都不利于愈合。建议吃软食、温食,比如粥、面条、鸡蛋羹。
干槽症听起来吓人,但其实只要注意细节,完全可以避免。除了上面说的“雷区”,还要注意:
按时吃药:医生开的降低炎症药、止痛药,一定要按时吃,别偷懒。
保持口腔卫生:24小时后,可以用软毛牙刷轻轻刷其他牙齿,但别碰到伤口。
别剧烈运动:拔牙后几天,别跑步、别健身,免得血循环加快,影响愈合。
定期复查:如果有异常疼痛、肿胀或异味,赶紧找医生,别拖!
结语:小动作大隐患,别让“大意”毁所有!
现在回头看,那次干槽症完全是“自找的”——就因为一个小小的漱口动作,差点把自己折腾死。所以,各位拔智齿的朋友,一定要听医生的话,别心存侥幸!
记住:拔智齿不是“一拔了之”,后期的护理同样重要。那些看似无害的小动作,可能藏着大隐患。别让“大意”毁了你本该轻松的改善期!
客服微信(点击添加)
xiaobeii666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