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08-16 08:25:02|已浏览:107次
牙齿翻瓣手术是牙周治疗中的一种常见手术,通过切开并翻开牙龈组织形成的瓣,以清除牙周袋内的病理性物质、修整骨缺损或进行再生性治疗。然而,并非所有牙周问题都需要通过翻瓣手术解决。本文将详细解析必须做翻瓣手术的 3 种情况,以及可暂缓的 2 种情形,帮助大家理性判断是否需要接受该手术。
深牙周袋且基础治疗无效
当牙周探诊深度超过 5 毫米,且经过一段时间的洁治、刮治等基础治疗后,仍无法有效控制炎症,探诊后仍有出血或溢脓,此时翻瓣手术能清除深部菌斑和牙石。例如,一位 45 岁的患者,牙周袋深度达 6 毫米,经过三次基础治疗后,炎症仍未消退,通过翻瓣手术清除了深部病变组织,牙周状况得到显著改善。
骨下袋或复杂牙周病变
存在骨下袋,即牙槽骨在牙齿根面以下形成凹陷区域,或者伴有根分叉病变(如根分叉暴露或接近暴露),需要通过手术暴露病变部位进行清创、骨修整或再生治疗。以一位 38 岁的患者为例,其下颌头一磨牙根分叉处暴露,常规治疗难以深度清洁,通过翻瓣手术暴露根分叉区域,清除了菌斑和牙石,并进行了骨修整,成功保留了患牙。
牙周 - 牙髓联合病变或修复前准备
伴有牙周 - 牙髓联合病变,或者在进行正畸、修复治疗前,需要通过翻瓣手术解决潜在牙周问题,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。比如,一位 28 岁的患者计划进行正畸治疗,但存在轻度牙周炎症,通过翻瓣手术改善了牙周状况,为正畸治疗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。
轻度牙周袋且炎症可控
若牙周袋深度小于 5 毫米,且通过基础治疗能有效控制炎症,无持续出血或溢脓,可暂缓手术,优先选择非手术治疗。例如,一位 30 岁的患者,牙周袋深度为 4 毫米,经过两次基础治疗后,炎症得到控制,无需进行翻瓣手术。
全身性疾病未控制或牙周袋不深
患者存在未控制的全身性疾病(如糖尿病、心脏病),或牙周袋深度较浅(如小于 3 毫米),此时手术风险较高或必要性较低,应优先控制全身疾病或选择其他治疗方式。以一位 60 岁的糖尿病患者为例,其牙周袋深度为 3 毫米,由于血糖控制不佳,暂时不适合进行翻瓣手术,需先调整血糖。
尽管翻瓣手术能有效治疗深部牙周病变,但也存在一定风险,如感染、出血、肿胀等。因此,在决定是否进行手术时,需综合考虑患者口腔状况、全身健康状况及手术风险。若患者符合手术适应症且无禁忌症,翻瓣手术可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;若不符合,则应优先选择非手术治疗或其他替代方案。
术后,患者需特别注意口腔卫生维护,使用软毛牙刷和牙缝刷轻柔清洁手术区域,避免刺激创口。术后 1 - 2 周内进食软食,避免过热、太硬食物。按医嘱使用抗菌漱口水,定期复诊检查愈合情况。戒烟有助于创口愈合和手术结果维持。术后可能出现短暂牙齿敏感,通常 2 - 4 周内逐渐缓解。长期维持良好的菌斑控制对防止牙周病复发至关重要,建议每 3 - 6 个月进行专科牙周维护。
结语
牙齿翻瓣手术并非适用于所有牙周问题,是否需要接受该手术需根据具体情况判断。本文详细解析了必须做翻瓣手术的 3 种情况,以及可暂缓的 2 种情形,希望能帮助大家理性决策,避免盲目治疗。在面对牙周问题时,及时询问正规牙医并权衡利弊,是明智的选择。